邢台种粮大户赵孟辉:
代表种粮农民讲述特殊丰收
在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会上的赵孟辉(右二)。 受访者供图
【阅读提示】
7月14日下午,北京。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大厅内,一场专门介绍今年“三夏”生产形势的新闻发布会正在举行。
与以往的发布会略有不同的是,发布台上坐着一位地地道道的种粮农民,坐在他两旁共同参加发布会的,是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以及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
这位衣着朴素、面色黝黑的种粮农民叫赵孟辉,是邢台市任泽区种粮大户。
刚刚过去的收麦季,赵孟辉经历了什么?种粮这些年,他又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邢台南和区小麦收割场面。 河北日报资料片
“成为全国种粮农民代表,我受宠若惊”
“老赵,我在网上看见你了,你可成了名人了!”
“老赵,你成全国种粮农民的代表了,厉害啊。”
“恭喜恭喜,给咱们河北农民争光了!”
……
最近一段时间,类似的祝贺微信,时常在赵孟辉的手机中弹出。这让赵孟辉觉得既自豪又有压力:“这是对我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咱们河北种粮农民的肯定。”
今年55岁的赵孟辉,是邢台市任泽区永福庄乡永二村一个普通的种粮大户。7月14日的一场新闻发布会,让整天与土地和粮食打交道的赵孟辉,突然站在了聚光灯之下,变得“不再普通”。
7月14日下午3时,北京。农业农村部新闻发布大厅内,随着会议主持人的开场发言,专门介绍今年“三夏”生产形势的新闻发布会正式开始。
台下,是来自多家主流媒体的新闻记者。台上,是五位准备回答记者提问、介绍今年“三夏”生产形势的被采访者——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以及赵孟辉。
与身着正装、打着领带的其他参会人员相比,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赵孟辉,形象特征明显,成为记者们关注的焦点。因为他此刻代表的,是河北乃至全国千千万万的种粮农民。
“成为全国种粮农民代表,我受宠若惊。没上过这么大的舞台,确实有些紧张。”7月21日,任泽区澧湾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一间简易办公室内,赵孟辉向笔者回忆起了当时的情况。
“主要是时间太紧了,12号接到通知,13号赶到北京,14号就开发布会了。”赵孟辉掰着指头数着。
赵孟辉拿起手机,向笔者展示了任泽区农技推广中心主任李庆彬7月12日12时11分发给他的微信:“孟辉,经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领导确定,你作为全国种粮农民代表,参加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赶紧准备准备吧。”
“其实之前任泽区农业部门就跟我通过气,说我有可能作为种粮农民代表去参加发布会。但因为各种原因,时间一直没确定下来。”赵孟辉说,“12号收到确切消息时,我感觉受宠若惊,毕竟这样的机会不是人人都有。”
“不是人人都有”,是赵孟辉的自谦。作为全国种粮农民代表出席发布会,赵孟辉可以说是“万里挑一”。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自己心里也犯嘀咕:“论省份来说,河南小麦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国第一。即使在河北的种粮大户里,我也不是产量最高的或者种植面积最大的,为什么会是我呢?”
这,还要从今年河北来之不易的丰收说起。
去年秋季以来,河北省降水异常偏多。10月上中旬是河北省小麦适播期,冀中南主要种麦区却出现连续阴雨天气,造成河北省去年秋天播种的3350万亩冬小麦中,约有2500万亩晚播。
连日的大雨、到处的积水、普遍晚播近一个月的冬小麦……这样的天气和播种情况,让经验丰富的农业专家和种粮大户们都直呼“没见过”。
冬小麦播期的普遍推迟,直接导致其返青后苗情复杂、长势偏弱,弱苗比例为近年来最高。当时,许多种粮大户心急如焚,甚至对今年的丰收前景感到悲观。
这种局面,也让河北冬小麦从播种开始就备受国家农业部门关注。
令人欣喜的是,通过春季田间管理、返青期精准指导、农资补贴、病虫害防控等措施,今年河北省夏粮喜获丰收,夏粮平均亩产和总产甚至高于历史最好的2021年。
今年河北省夏粮实现丰收,离不开各级农业部门和种粮农民们的共同努力。在过去一年里经历过从秋粮绝收到夏粮丰收的赵孟辉,正是这些种粮农民中的典型代表,这也是他能作为种粮大户代表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最重要原因。
“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代表的是邢台、河北乃至全国所有为夏粮丰收作出贡献的种粮农民。”赵孟辉说。
赵孟辉在展示他种植的黑麦种子。 侯立杰摄
“今年的丰收,来得太不容易”
“我经营土地820亩,种的都是粮食。今年小麦从种到收,过程比较曲折,我的心就像‘过山车’一样——从忧心到担心到放心,最后是开心!”
这是赵孟辉在新闻发布会上面对记者提问时的一段开场白。短短几句话,概括了他从去年种麦到今年收麦“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
“今年的丰收,来得太不容易了。”回忆刚刚过去的“最难种麦季”,赵孟辉有些激动。
和河北省大部分种粮农民在冬小麦播种期遭遇汛情、普遍晚播相比,赵孟辉的“不容易”甚至来得更早。
“去年7月底,玉米还长在地里时,我承包的土地就遭遇了严重洪涝。”赵孟辉说,“当时由于行洪,我的820亩地全部被淹,田间积水近1米深,持续了40多天。”
谈到这里,赵孟辉站了起来,一边指着窗外农田里茁壮生长的玉米一边比画:“就是去年这个时候,周围的土地,包括这间办公室全淹了,水跟这张桌子一样高,820多亩玉米全部绝收。”
一年过去,再次提及这段“不堪回首”的经历,赵孟辉已经可以保持平静。但所有人都明白,对于一个以种粮为生的人来说,当时的“绝收”意味着什么。
屋漏偏逢连夜雨,到2021年9月底10月初,赵孟辉地里的积水终于逐渐消退、小麦播种计划刚要提上日程时,持续10多天的阴雨天气又来了。
“由于行洪,地里的水已经饱和,再下雨水已经渗不下去了。我当时心想,上一季玉米已经绝收,难道这季小麦也要放弃?”赵孟辉心急如焚。
正当赵孟辉准备放弃时,任泽区农技人员找上了门,针对积水地块,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首先抓紧排水晾晒;2021年10月25日,田间终于能进大拖拉机后,先用大拖拉机深翻一遍;11月5日,正式开始旋耕备播。
“机器刚开始下地的时候,地里还很潮。拖拉机必须一直保持开动状态,稍微一停下,就陷在泥里走不了了。”赵孟辉说。
越是播种条件差、播种时间晚,对播种质量的要求反而越高。“一点儿也不能马虎,往年只需要旋耕一遍的土地,全部旋耕了两遍,土坷垃大的地方甚至旋耕了三遍。播种量加大到每亩45斤,比平常多了15斤。播种深度也比平常浅,大概3到4厘米,用了最好的肥料,小麦品种是师栾02-1。”
终于,在立冬后的2021年11月12日,赵孟辉的820亩小麦全部完成播种。
麦子虽然种下去了,赵孟辉心里还是不踏实。“我们当地有‘立冬不倒针,不如土里闷’的说法,就是说小麦如果冬前刚出苗、还没有分蘖的话,太弱,很容易被冻死,还不如在土里捂着。我的小麦立冬后才播种,当时预测又是寒冬,师栾02-1也不抗冻,麦苗出来后会不会冻死?”此时的赵孟辉,已经从播种前的“心急如焚”,变成了播种后的“时时担心”。
“你这地只要勤管理、管好了,(亩产)打1000斤没问题。”农技人员的话,给赵孟辉吃了一颗定心丸。
根据农技人员的指导意见,赵孟辉全程精心管理,技术环节一步也不落下:春季浇了三水,喷洒了速效氮肥,让小麦吃饱喝足,猛劲儿长。“4月底到5月下旬,国家给免费补贴、喷了一遍‘一喷三防’,后来我自己又喷了两遍。看着小麦一天一个样,长势越来越好,我感到松了一口气,放心了。”赵孟辉说。
5月下旬的“一喷三防”,不但及时预防了6月初的高温和“干热风”,还使小麦灌浆期延长,成熟期得以推迟。直到6月19日,赵孟辉的冬小麦才完成收割。
“我这820亩小麦一共卖了97万斤,平均亩产1180斤,能有这个产量我实在是没有想到。”赵孟辉说。
“今年不仅产量高,小麦价格也好,我种的是强筋麦,每斤卖到1.65元。我算了一下账,刨去地租、种药肥、用工等成本,一亩地纯收入585元,再加上国家因农资价格上涨给的补贴,这是我种地这么多年来效益最好的一年。”忙活了半年多的赵孟辉,终于迎来了收获时的“开心”。
“种粮10年,感觉越来越有奔头”
7月21日中午,烈日当空,强烈的阳光照在玉米叶上,为庄稼罩上了一圈金边。赵孟辉站在田垄上,俯身察看着田里作物的长势。
这片作物,是小麦收割后刚种下一个多月的夏玉米和大豆。此刻,它们都在奋力地生长。
“今年是我第一年尝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与普通套种不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让每一棵玉米都有边行优势,可以增加光照和通风效果,增强抗病和抗倒伏能力。”赵孟辉说。
作为首批尝鲜者,赵孟辉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充满期待,“要是管得好,玉米基本不减产,一亩还能多收200斤大豆,再加上国家给的每亩200元补贴,平均一亩能多赚五六百元,一季双收,值得一试。”
赵孟辉告诉笔者,今年是他包地种粮的第10个年头。“这10年,我经历、见证了农村粮食生产的大变化、大发展。”
有些出人意料的是,赵孟辉在成为种粮大户之前,从事的是和农业“八竿子打不着”的行业。
“干农业之前,我一直做教育行业,在村里开民办学校,干了20多年。”赵孟辉笑着说,那段时间,他在村民口中的身份是“赵校长”。
2013年,赵孟辉发现,随着村里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大片土地都交给了老人们耕作,许多耕地甚至成了没人种的撂荒地。
“村里50岁以下的几乎没人种地,50岁以上的还能种多少年呢?”于是,在村民眼中已经颇有成就的赵孟辉,萌生了租地种粮的打算。
说干就干,赵孟辉和朋友一起,成为任县(任泽区)最早进行大规模土地流转的人。这一年,他和朋友一起跑村委会、联系村民,一次性从本村租了1000多亩土地,开始了自己的农民生涯。
民以食为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赵孟辉深知粮食的重要,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因此,从包地之初,他就下定决心种粮食、保饭碗。
完成土地流转后,信心满满的赵孟辉开始购买农机、平整土地、雇佣工人,开始了自己的第一季粮食种植。然而,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农忙时候工人、农机数量也不够,第一年种下来,赵孟辉就赔了钱。
“主要是一开始承包的土地太多,总想一口吃成个胖子,但灌溉设施、农机等都跟不上,导致小麦管理不及时。”赵孟辉回忆,“就拿浇地来说,那时候都是大水漫灌,耗水多、效率还低。1000多亩地,雇几十个工人,没日没夜地浇,半个多月都浇不完。那时候,村里的小农小户一亩地都能打1000斤麦子,我这大户每亩地却只能打七八百斤。”
经历了头几年的亏损,赵孟辉逐渐积累了经验。在农业部门支持下,他摸索经验,购置新型大型农机具,逐渐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实施了小麦节水高效栽培技术、玉米简化节本增效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等,成为任泽区有名的种粮大户,种粮效益也逐年提高。
2018年,在农业部门支持下,他引进了由今麦郎提供的师栾02-1优质强筋麦品种。这种强筋小麦,不但单价比普通小麦高出不少,销售渠道也有了稳定保障。
2020年,赵孟辉又给自己的土地全部安装了喷灌设备。“种粮利润薄,就要想方设法压减成本。这些喷灌设施不但效果好、效率高,还省水。现在我这800多亩地,几个小时就能浇完,成本仅是漫灌的几分之一。”
种粮10年,让赵孟辉感受颇深的,还有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的各种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我刚包地那会儿,农忙时候找农机、找工人都是麻烦事儿,经常因为农机或人手不够耽误农时。现在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越来越多,从种到收都有人给干,效率高、效果好、成本还低。”
“种粮10年,感觉越来越有奔头。粮食生产,真的跟以前不一样了!”赵孟辉感慨。(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 通讯员武娜)
【记者手记】
感谢这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
在见到赵孟辉之前,一个疑问一直在我心中萦绕:“为什么是他?”
作为全程跟踪采访今年河北省冬小麦生产过程的记者,我在此前已经见过了太多的种粮大户。他们中的有些人,流转土地面积比赵孟辉的种麦面积大,也有一些人,小麦平均亩产比赵孟辉的麦子亩产高。
那究竟为什么是他呢?
在对赵孟辉进行采访后,我似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他种的麦子不是最多的,产量也不是最高的,但他从去年到今年种麦克服困难的经历,可能是最具代表性的。
其实,在河北省各地,为实现丰收而辛苦付出的种粮农民和农业科技工作者,又岂止赵孟辉一个?
在长达8个月的小麦生育、管理周期内,记者曾多次深入冀中南种麦区5个设区市、12个县(市、区),先后采访了数十位农业工作者、农业科技专家和种粮农民,亲眼见证了他们为丰收作出的不懈努力:
在泊头市寺门村镇宋八屯村,种粮大户张猛直到去年11月底,还想方设法抢播了300亩小麦;
在石家庄市藁城区,区农技中心副主任李建波在春节假期后第一天,就带领农技人员分赴田间地头开展大面积苗情墒情调查;
在邯郸永年区的一片麦田里,区植保站站长李利平于2022年4月21日下午在全省率先发现了入侵河北省的小麦条锈病,为全省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预警;
在邯郸成安县南鱼口村,小麦收获期的机手们紧张地操作着收割机,只为让小麦在收获环节少损失一些……
播种面积3407.5万亩,平均亩产436.24公斤,总产量1486.5万吨,正是在无数个赵孟辉这样的种粮农民以及无数位农业工作者、农业科技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更是在各种政策发力和各部门配各联动的引导促进下,河北省今年夏粮生产才交出了这样一份丰收答卷。
感谢这样一份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感谢辛勤,感谢科学,感谢这份答卷背后的勠力同心、共担重任、攻坚克难的经验和精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打好夏粮丰收仗,就赢得了全年粮食丰收的主动权。
春争日,夏争时。目前,河北省夏玉米、夏大豆已经进入生长关键期,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总体正常。农业农村部门将指导各地立足抗灾夺丰收,再战90天,全力以赴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
感谢这份丰收答卷带给我们的信心和底气。(文/河北日报记者王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