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秀霞,高碑店市统战部退休干部,她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党,不断充电,与时俱进,传承中华好家风。晚年的她最感兴趣的事,莫过于打开电脑浏览新闻,了解医学知识,摘抄各种食谱,记随笔写日记。已经78岁的她熟悉智能手机的各种功能,和远方的孩子们通过网络沟通没有丝毫障碍,出门还会熟练使用打车软件。
孩子小的时候,她和爱人在家风建设方面达成共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创造和谐温暖、崇尚学习的家庭氛围,以积极向上的言行熏陶孩子,让她们心情愉快,努力学习,健康成长。
为了家庭氛围和谐温暖,她和爱人约法三章:一是在孩子面前不准吵架,任何场合都不说脏话。二是有意见开展自我批评,少讲对方缺点,夫妻间相互包容,给孩子起表率作用。三是决不准打骂孩子。几十年来,三点约定他们始终坚守,风雨路上并肩行,彼此谅解多尊重,爱心慕切情意浓,和谐不拘富与穷。两口子一直坚持读书学习,以崇尚知识的行动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女儿成长过程中,他们努力做孩子的知心人,循循善诱,耐心引导,好家风熏陶出的两个博士女儿早已成为各自研究领域的翘楚,外孙女也以全学科满分成绩考入世界顶尖大学。
肖秀霞虽然已年近八旬,读书学习的习惯至今未改,坚持每天浏览新闻,最关注军事方面的消息,每天必逛军事论坛,中国的军队、军营、军人,总是让她动情。看军事新闻时,她的思绪经常回到67年前。
1954年,肖德振寄回家里的照片。肖秀霞供图
1956年秋的一个下午,一名海军军官在几名当地干部的陪同下走进肖秀霞家里。“肖德振烈士的遗体,埋在浙江镇海东大堤烈士陵园。”听到“肖德振烈士”,母亲强忍悲痛,年幼的肖秀霞忍不住号啕大哭。
肖德振是肖秀霞的哥哥。1951年,刚满15岁的肖德振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1954年,他随部队回国,驻扎在江苏。不久后,母亲带着肖秀霞去部队探亲。军营里,肖德振身着军装,身姿挺拔,见到久别的至亲,像个孩子似的抹起眼泪,而后才绽开笑容。母亲和肖秀霞回家半年后,肖德振来信说,他水性好,已被选入海军东海舰队。随信寄来的照片上,肖德振身穿海军军装,胸佩纪念章,眉目间流露出自豪。哪承想,那次一见竟成最后的相聚。
“好好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哥哥在军营的嘱咐常常在肖秀霞耳畔响起。在家帮衬母亲,肖秀霞从不喊累;在校学习,肖秀霞成绩始终优异。自18岁参加工作并入党,肖秀霞在岗位上肩负过很多重要责任,她始终牢记哥哥嘱咐,兢兢业业做事。
哥哥牺牲11年后,母亲病危。“将来把你哥哥的遗骨找回来埋在妈身边,等生活宽裕了捐钱慰问东海舰队战士们。”这是母亲的遗愿。
2016年,肖秀霞向中央电视台寻亲栏目求助,希望帮助找回烈士哥哥肖德振的遗骨。可是,烈士墓很多,遗骨难寻。于是,她在母亲墓前立了一块哥哥的碑。
肖秀霞和爱人韦祖元合影。作者供图
退休前,每年建军节,肖秀霞都会去当地军营慰问。高扬的军旗下,和部队官兵畅谈时,哥哥挺拔的军姿、灿烂的笑容,一次次浮现在她眼前。2021年,为完成母亲遗愿,肖秀霞与老伴商量,并与有关部门沟通,提出捐赠10万元,在当地设立肖德振烈士基金,奖励当地在部队立功受奖的优秀军人。这一年的11月,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的愿望终于实现。2022年和2023年,她又两次续捐,每次一万元,并决定年年支援国防建设,继续大爱之行。如今,肖德振烈士基金奖已经发给35名现役军人,其中立二等功的军人1名,立三等功的军人34名。
“我这么做,是为了完成50多年前妈妈临终交给我的任务,为了感恩像我哥哥一样用生命换来咱们幸福生活的烈士,为了激励优秀的军人传承红色基因,为了在全社会弘扬爱国精神。”接受采访时,肖秀霞动情地说。
在肖秀霞的人生日记《初心映朝霞》中有这样几句话:“因为是烈属,我得到党的关心和重点培养,从农村苦孩子成为干部。作为老党员,向国家捐点钱是应该的。我和老伴决定每年建军节向基金账户续钱,直到我们生命的终点。莫道古稀桑榆晚,休言已是夕阳年。若能留得初心在,人生永远是春天。”
以“爱”为核心的家风,从对小家的教育影响,到对大家的感恩奉献,家国情怀,深挚似海,必将被后辈接力传承。
(作者:王继颖,工作单位:高碑店市教师发展中心 )
(善美家风故事持续征集展示中,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点击下方活动专题,详细了解活动要求。活动咨询电话:0311-67562519)
责任编辑:孙明霞
来源:河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