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坚决落实“全方位夯实粮食生产根基”要求,紧紧围绕提升粮食产能,坚持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相结合,今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73万亩,到2025年将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85万亩,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
据介绍,全市坚持整区域推进与样板示范区建设统筹规划、同步实施,今年率先将定兴县全域58万亩基本农田全部改造完成,并将高效节水灌溉、数字智慧农业与农田新基建紧密结合,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和“新样板”。到2025年,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亩均粮食产能提升15%左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73,耕地质量提升1个等级以上。
为加快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定市将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列入市委一号文件;市政府将“全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大推进力度;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市县全部建立农田建设工作机制,部门配合密切顺畅,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责任。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对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做出承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同时持续加大在资金保障、金融服务、科技要素、人才引进等多方面的政策和资源投入,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保定市勇担京津冀粮食安全重任,突出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在京津冀地区先行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为示范引领京津冀地区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树立“新标杆”,为进一步夯实区域粮食安全基础贡献“保定力量”。全市加强先行先试,在清苑区、徐水区、安国市、涞水县开展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探索出“两次流转、一次委托、固定+浮动受益”的村企共建万亩生态智慧农场的“定兴模式”。
据悉,全市耕地面积797万亩,是粮食生产大市,小麦、玉米主产区,通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实现面积、单产、总产、效益“四增长”。小麦最高单产突破800公斤,2022年粮食总产量419万吨,粮食调出量约50万吨。全市现有17所高等院校,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建成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50家,积极推进100家“博士农场”建设,累积引进新品种、新技术654项,建成4万亩智慧农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率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推进,农业科技贡献率65%以上。(记者王金堂 通讯员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