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

【校史回眸】青春从这里启航——我印象中的唐海一中

广告位

青春从这里起航 赵素芬 时光就像海滩上的细沙,不停地被海水冲刷流走,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往,但留在心中的记忆却像海滩上的贝壳一样依然美丽。 离开唐海一中一晃三十年…

青春从这里起航

赵素芬

时光就像海滩上的细沙,不停地被海水冲刷流走,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往,但留在心中的记忆却像海滩上的贝壳一样依然美丽。

离开唐海一中一晃三十年了,每次回想起在唐海一中工作生活的七年,都会激起心潮的浪花。留在一中的是我的锦瑟年华,带走的是一中领导、老教师对我的关爱和温暖以及与年轻同事结下的兄弟姐妹般的情谊,更有风华正茂的学生们对我的激励!

老教师的关怀温暖我成长

1987年7月我大学毕业,8月初,拿着派遣证到唐海县文教局报到。当时,我们是“文革”后重启高考较早考入大学的学生,毕业国家包分配。去文教局时正值暑假,工作人员看了看派遣证让我先回去,说等15号以后再来。后来有人告诉我,15号以前报到要发一个月的工资,15号以后报到就只发半个月的工资,这样财政可以节省点开支。8月下旬开学前,我如约到文教局。当时整个国家师资都比较缺乏,我是唐海县第一个回县的生物专业本科毕业生,没有一点悬念的被分配到唐海县“最高学府”——唐海一中任教。

我对唐海一中并不陌生,曾在这里度过两年学习时光。当时一中的位置坐落在唐海县城的东北部,校园大门朝南,正对着通向垦丰大街的马路,进入校园右手边是教学区,一个年级一排教室,每个年级教室前面都有一个活动广场,课间操就在教室前进行,整个教学区很整齐。教学区西边对着大门的是行政楼,后面是图书馆,最北边是实验楼。校园西边几排房子,从南到北分别是家属房,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校园最北侧是操场,有一个标准400米跑道,跑道东侧是池塘,池塘南边是菜园。跑道西侧是几个篮球场和看台。这些都是刻在我骨子里的画面。

当时学校调遣教师,首先由各学校到教育局报备,然后师资由文教局统一分配。所以人未到,学校就已经知道新来教师的基本情况。入职手续很简单,办理流程也很快。介绍信交到学校,管理后勤的孙久珍主任就给我安排了宿舍并亲自把我带去,打开门后嘱我收拾一下卫生,安顿好行李休息一下,等教务处安排任教某个年段。上学时,我印象里孙主任是很严肃的,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他本来是一名语文老师,因为身体原因离开讲台,做了后勤工作。近距离接触的时候,发现他是个非常和蔼热心的人。安排好宿舍,又给我详细介绍教工食堂和锅炉房等情况。后来我发现,孙主任对我们住宿的年轻老师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见面经常询问我们生活的情况,冬天生炉子取暖,叮嘱我们注意通风,不要煤气中毒。学校住宿的单身老师有十几个,还有同年来的我大学的两个校友,一位是语文老师张勇,另一位是化学老师孟令昌。提前进入一中工作的杨玉忠老师和王子章老师是我高中同学,也一起住校。有老教师的关心和校友同学的加盟,感觉既亲切又踏实。

刚毕业工作时,主持学校工作的校长是孙稀恕老师,主持党政工作的是吴洁英书记。这些老领导给我们年轻教师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工作中的耐心指导,让我们感觉到工作生活在一中,就像生活在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吴书记是个非常正直原则性极强的人,对工作一丝不苟,在生活中,她又是非常慈祥有温度的老太太。吴书记家就住在学校院墙外的家属区,工作之外她有时间就到学校来,我们年轻教师的宿舍区更是她经常关照的地方。记得有个周末,住宿的老师基本都回家了,因为我当时觉得自己刚毕业,有好多东西需要学习,周末就经常不回家,在学校读书。她看到我一个人在学校,就喊我去她家里,给我做虾皮萝卜馅的包子,还嘱咐我以后不回家,想吃啥就过来。她说学校就是你们的家,把我当你们大姐。吴书记的话让我很感动,一个学校的书记,大大小小好多事情需要她处理,她还惦记着我们这些年轻教师,这种关心照顾至今我都铭记于心。也许吴书记觉得那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我感觉吴书记就像风雨中的屋檐,让我感到安全有依靠。世间的包子千万种,但吴书记的萝卜馅包子却是最美味和值得回味的,它包含着校领导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和殷切期望。

孙稀恕校长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语文教师,说话和蔼,身上带着一种儒雅的学者风度。工作中对我们年轻教师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年轻好胜,经常有奇思妙想,想对教学进行一番改革,有时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与实际情况有差距,他总是帮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记得第一学期上课,有一节涉及到生物形态和分类的内容,我考虑中学一贯的教学就是在课堂讲,学生理解不透,会影响学习效果。我大学期间也上过植物分类课,是老师带学生去公园,实地学习,收获很大。所以上高二的一节课时,我带学生到学校的菜园及周边实地观察,却没达到我想要的效果。孙校长知道后就帮我分析教学时面临的实际情况,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但是我们一个班级近五十个学生,一个教师很难全面照看到每个人,这种户外课程,必须要教研组的几个教师配合,他和我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刚入职的我帮助颇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慢慢懂得,学校是培养学生的地方,也是培养教师的地方,老师的成长才能带动学生的成长。

孙校长退休后,从滦南县调来的姚纯才校长主持唐海一中工作。姚校长和孙校长的管理风格迥异,孙校长是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姚校长是雷厉风行,令行禁止。这一点在考勤管理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过去大家上完课,时间相对比较弹性,姚校长刚上任就开始严格考勤制度,校门口每天都有中层以上领导值班记录考勤情况,因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没有指纹打卡机和人脸识别设备,所以,领导都要坐在值班室门口,记录教工的到岗情况,即使我们这些在校园住宿的老师,都必须到门口报到,这样就避免了住校老师睡懒觉耽误上课的情况。如果中间有特殊事情需要离校的话,也要进行考勤登记。刚开始也有人有怨言,不理解,觉得过于苛刻。现在回想起那样的作息制度还是非常有益的。就是这种类似军事化的管理,让我养成了一种自律的作息习惯,到现在我还一直保持着。

姚校长虽然管理严格,但是对教师的切身利益却十分关心。记得刚开始评职称的时候,因名额有限,张培德老师的职称没有评上,其实张老师的条件是达到评审要求的,可是没有名额,大家都以为没希望了。就在大家感到遗憾的时候,姚校长骑着自行车,亲自到文教局三番五次据理力争,最后终于给张老师争取到一个名额。这件事不只是张老师很感激,大家也很感动。有领导的关心和支撑,解除后顾之忧,大家唯有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才是最好的回报。

在唐海一中工作的几年,老领导及老教师用言传身教的方式陪伴着我成长,日益走向成熟,使三尺讲台成为我贡献才智、教育培养学生的平台;还因为他们细雨般的润泽,我的青春之花才能在这里尽情绽放,恣意盛开。

同事友谊地久天长

在唐海一中工作的那些年,我和同事们同吃同住同娱乐,结下了兄弟姐妹般的情谊。即使后来我们相隔千山万水,情谊也是历久弥新,相互守望。

那时的一中,是一个充满朝气和生机的校园。每天下班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就活跃在学校的大操场上,或宿舍前的小广场上,踢足球,打篮球,羽毛球比赛,各项运动丰富多彩。有时也和学生们一起活动竞技,在运动场上共同抛洒汗水,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

四百米的标准跑道,每个弯道的特点都是那么熟悉。除了下雨,我们几乎每天早晨都活跃在那里。四季轮回,操场的每个时间段都有它独特的风景。春天操场边垂柳依依;夏天偶遇的各种小动物俏皮可爱;秋天运动完在池塘边散步,有时会捡到跳上岸边的鲫鱼;冬天下完小雪,跑在跑道上,听着连续不断地咔哧咔哧的踏雪声音,整齐的节奏就像一首催人奋进的旋律。

工作后的周末,我们这些住宿的年轻老师也经常在一起,策划进行一些未知领域的探索游戏。每年到了钩蛏的季节,听说有人一天出去可以钩几十斤蛏回来,我们都很羡慕,迫不及待的想去尝试。一个周末,教体育的小孟老师,教物理的杨玉忠老师,还有孙素珍和赵建华老师,我们一起合计周末去双龙河钩蛏,然后就地野餐,过个鲜美的周末。几个人商量好,立马着手行动,有准备锅灶的,有找劈柴的,有找蛏钩子的。第二天一大早我们骑着自行车驮着工具浩浩荡荡一路欢歌笑语,向双龙河进发。到了河岸,开始作业才发现钩蛏是个技术活,远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首先要懂得找蛏眼,尔后钩蛏手法也很讲究。但这些我们都不懂,不是把蛏钩烂,就是钩不出来,兴致勃勃的我们,被现实重重地打脸。直到下午四点钟,尽管我们已经疲惫不堪,五个人也只收入八只海蛏。计划中的美味野餐成了泡影,连午饭也没有吃。辛勤的劳作,微薄的收获,似乎无法阻挡我们年轻人的快乐,因为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没有谁比谁更容易,世上好多事不是凭着一股热情和愿望就能做好的,没有相应的知识和方法,只凭兴趣和热情是不行的。虽然是一次失败的尝试,却丰富了我们的经历,懂得了做事的道理。

学校的操场是个小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有一次我的学生在操场看到一只刺猬,他们兴高采烈的把这小家伙送给了我这个生物老师。当时我们宿舍楼盖起来了,我们几个单身老师都住在一楼,我就把它用纸箱养在走廊里,几个老师也把它当做宠物养着。一天晚饭后天已经很黑了,隔壁张玉芝和杨学萍老师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没见到人。一会又有人敲门,反复几次后,两个老师吓得在屋子里大喊。我和隔壁两个男老师都出来看究竟,问她们怎么了,她俩说闹鬼了!两个男老师楼内楼外查看一遍,结果什么都没发现。担心她们两人害怕,我和两个男同事准备陪她们在宿舍坐会儿,刚要进屋子,就发现脚底下那只刺猬从纸箱跑出来了,原来是它在捣乱。也是这次经历,使我了解了刺猬还有这种习性。它用尖尖的嘴巴敲门就跟人敲门一模一样。

随着年龄增长,单身老师一个一个结婚离开了宿舍楼,但大家在一起开心生活,快乐工作中结下的深厚情谊,让我一生难忘。感激我的青春有他们参与,陪我走过那么多里程,我的灵魂才不会孤单,我的青春才会勇敢。

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

在一中工作的七年,是我专业教学进步最快,也是我成长最快的一段时间。那段时间中工作经验的积累,即使后来调离一中,仍然对我有很大帮助,几乎影响了我的整个工作历程。

刚毕业就担任一中高二的生物教学,生物也是参加高考的科目,学生学习知识的渴望也非常强烈,课本的那些知识显然不够学生消化。当时没有互联网,课堂信息量全靠粉笔传递,一节课靠板书教学,容量很难满足教学需求。高三对知识的信息量需求更大。我根据当时一中的电化教室条件,利用仅有的投影仪,增加教学内容,把难懂的内容再做成活动胶片,把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展示。高中生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少分裂是整本书的难点,也是重点,在传统教学中只有挂图,学生学起来很抽象,很难突破。利用投影仪后,让染色体动起来,就很容易理解了。学生对于这种新颖的教学手段非常喜欢,学习入心入脑,这对我是一个大大的鼓励。利用这种教学手段,在1991年的全县教师教学大赛中我荣获一等奖,在1992年的唐山市及各县区的生物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二等奖。这些奖励是对我教育教学的极大鼓励,是学校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坚定支持,才使我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带着对工作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热爱,我把这种教学方法,写成论文的形式向同仁介绍。后来我的论文《电化教学在有丝分裂一节的应用》发表在福建省生理杂志上,并获福建省优秀教学论文一等奖,这些成就与在一中的工作经历是分不开的。感谢和我一起成长的那一批批学生,是他们的求知欲驱动着我去努力去探索!

回想在一中工作的那些年,是老教师老领导给了我如家一样的温暖和关怀,是同事们给了我像手足一样的陪伴。即使离开一中三十年了,但那里仍然是我梦牵魂绕的地方,因为我的青春在那里起航,生命在那里杨帆!

最后让我用我哥哥一首词《扑蝴蝶•乳燕》作为结束语:

“穿帘乳燕。高羽翔堂殿。身忙不倦。同仁多友善。青春初放光芒,抒写心灵画卷。真情一中相恋。

别离远。姻缘南北,调遣闽南梦魂淀。时光荏苒,修成丰羽燕。尽教桃李争妍,学府育人岗绚。躬耕讲台无怨”。

来源:曹妃甸区教育体育局

作者: 编辑一部

为您推荐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312-6397239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3024787@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